提问 搜索 登录 个人注册 企业版

当前位置:圈子 > 帖子详情

匿名用户 2021-03-19 14:21
疾病与人终生相伴




007Y86l7gy1gobkavw2a4j30u00kqdpj.jpg

photo by RENJIANSHI


作者:薄世宁,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            

来源:《医学通识讲义》


今天,咱们就来聊聊“病”。


对于疾病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。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:什么是病?你怎么看待病?

答案五花八门。我总结了一下,大概可以分成两类:


第一类,把病和感觉联系在一起。认为舒服就是没病,不舒服就是病了。

第二类,把健康和疾病对立起来。认为健康就是没病,病就是不健康。


你肯定曾经或者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。

但是,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。感觉不能和有没有病划等号,健康和疾病也没法分得那么开。

用一句话说就是,我们的生命注定离不开疾病,疾病是生命的一种常态。


疾病与人终生相伴

-病和感觉没有必要联系-



在理解这个共识之前,有必要先了解刚才那两种对于疾病的观点为什么都是片面的。


第一种观点,把病和感觉联系在一起。


确实,很多人是先有了不舒服的感觉,然后去医院检查,医生告诉你生病了。所以,很多人把不舒服和生病对等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但是,现在医学检查手段越来越高级。你会发现,很多病根本没症状,是去医院检查以后才发现的。也就是说,在没感觉的时候,可能已经病了。


《科学》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,它说肺癌可以在体内潜伏20多年,然后突然转变为侵袭性的癌症,开始攻击你的身体了。这个时候,肺癌会迅速恶化。那么肺癌潜伏的这20多年,身体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,是没病吗?实际上,几乎多数癌症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没有症状的过程。

科学家推测,在90岁以上去世的人当中,如果能够给他们进行尸体解剖,很可能多数人体内都有癌症或者癌前病变,只是生前没有感觉而已。


所以,感觉良好并不代表就没病。同样,感觉不舒服了,也未必是有病。

比如怀孕早期,孕妇会出现剧烈的恶心、呕吐、倦怠、乏力,也都不是病。

不舒服和疾病根本没有必然联系。



健康和疾病可以共存


咱们再来说说,人们对于疾病的第二个常见的错误观念,把健康与疾病对立起来,认为健康是没病,病是不 健康。这个观点,不光大部分普通人赞同,甚至连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,也是这么说的。

这个定义认为,健康不仅是没病,而且是生理、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完美状态。


但是对于这个定义,很多医生包括我自己在内,并不完全认可。


为什么呢?如果按照这个定义,健康是没病,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健康的人了。在我看来,没有疾病的绝对健康,是一种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。疾病和健康之间,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。


举个例子,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,得冠心病的风险就在不断增加。婴儿一出生,血管就开始逐渐地老化,到了成年,血管壁上开始出现斑块,血管会慢慢硬化变窄。这个时候是健康吗?肯定是健康的。算是病吗?也算,血管壁上出现斑块,能不是病吗?这就是一种健康和疾病共存的状态。当血管继续狭窄,超过70%、80%,甚至90%的时候,人就开始出现心绞痛的症状了。这个时候,不光是病了,而且必须得看医生。


我认为健康包括两个方面:


第一,健康是可以包容疾病的;

第二,健康并不是排斥疾病,健康是可以生病,又能让疾病康复。


所以,疾病和健康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界限,二者是可以共存的。


疾病的本源是进化的不完美


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疾病会与人共存,甚至要终生相伴?疾病,其实就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常态。因为人类的进化并不完美。这些不完美,就是导致疾病伴随终生的原因。进化不完美,体现在三个方面:


首先,我们的基因是不完美的。在我看来,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。比如癌基因,在我们出生以前,这个坏东西就已经潜伏在我们的基因组里,等待时机,等待被激活。除了癌症,各种遗传病、慢性病,都跟基因有关。这种包含我们生命巨大遗传信息的最底层的东西,都是不完美的。


其次,人体设计也是不完美的。

比如,我们的胃可以分泌胃酸,杀灭几乎所有的细菌,甚至铁块进了胃都可以被腐蚀掉。但是,这么强悍的器官却斗不过小小的幽门螺旋杆菌。这种细菌让我们得胃炎、胃溃疡,甚至得胃癌的几率明显增加。

再比如,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攻击病毒、细菌、癌细胞,但是这么精密的自我保护体系,有时候却会误伤自己。这样就会产生自身免疫病,比如红斑狼疮、类风湿关节炎等等。


再比如,男性睾丸这么重要的设备,却几乎没有任何防护地“挂着”,这样就很容易受到撞击和伤害。可以说,几乎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不完美的地方。基因不完美,人体设计也不完美,够悲催了吧。但是,还有第三个不完美,人类与环境适应的不完美。


人类进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,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带来了病。咱们这副身体最适合沙漠里那种穷日子,饱一顿,饿一顿。突然有钱了吃饱了,不用奔跑了,这也就带来了很多代谢类疾病,比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尿酸。我们没办法消除这些不完美,这也就注定了疾病与人终生相伴。


疾病也有价值



听到这你可能会挺悲观: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疾病这个坏东西了吗?但是我要说,疾病也并不永远都是灾难,它也有价值。举个例子:


孟加拉国曾经是霍乱高发地区。15岁以下的孩子,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感染过霍乱。你可能知道,霍乱是一种消化道烈性传染病,感染之后人会腹泻,严重的几个小时就可能死亡。但你知道吗,现在的孟加拉国,尽管仍然会有人感染霍乱,但是有的人症状却很轻,有的甚至根本就没症状。这是怎么回事?


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,这类感染了霍乱,但是症状却很轻微的人,在他们的基因里有305个DNA片段发生了改变。就是这些发生改变的基因,增强了他们对霍乱的抵抗能力。所以,疾病可以成为进化的动力,帮助整个物种的繁衍。你肯定会觉得,尽管这样自己也不愿意得病,健康比啥都好,至于几千年几万年以后的子孙就顾不上了。那我可要告诉你,没有昨天的病,就没有咱们今天的健康。


比如,我们的身体经常会被病毒感染,感冒就是一种最常见的病毒感染。感冒病毒会不断地**我们的免疫系统,免疫系统也因为这种**,变得越来越强大,就可以抵御更严重的疾病了。应该说,孩子每次感冒都能让他的免疫系统变强一次。有一种最新的学说,叫做“卫生假说”。它认为,孩子的成长环境别太干净,应该多接触细菌和宠物,增加和微生物接触的机会。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,免疫系统反而更强大,反而更不容易过敏。医生甚至利用疾病来预防疾病。


比如打疫苗,打完可能会有些轻微的反应,比如发烧、倦怠、乏力。很多人把它理解成疫苗的副作用。其实,这就是让你生一场小病,用这个“生小病”的办法,产生免疫力来预防大病。


所以,疾病尤其是小病,也不一定都是坏事。当然,目前这类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微生物感染领域。至于其他疾病是不是对人类也有价值,或者曾经有过价值,目前还缺乏可靠的证据,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来证明。



划重点:

1. 疾病和感觉没有必然联系。

2. 疾病和健康之间,没有清晰的界限,疾病和健康是可以共存的。

3. 疾病也有价值,疾病可以**人体免疫,可以成为进化的动力,推动整个物种进化。


— THE END —


* 作者简介:薄世宁,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。


本平台致力于“好文”推送,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所发内容仅供学习、交流之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,若涉及版权问题,烦请留言联系。

打赏
打赏
打赏人数3
打赏来币+9
打赏时间
收起
  • 查看更多打赏
来自圈子:健康养生
评论(2)
提交

下载干货

文件已进入下载列表

关闭

打赏来币

欢迎打赏,请选择打赏金额

  • 6
  • 66
  • 100

应付:6来币;账号余额:来币

立即打赏